追求「在路上」的感觉
- 发布时间:2023-06-14 信息来源:宣传文化中心 访问次数:
文/洪和胜
01
去过黄山,也去过庐山,感觉庐山似乎比黄山更有文化。以唐宋诗词为例,记忆中,写庐山的多得不知其数,而少有写黄山的。
行前,从砖头一般厚的史料中查找过李白的踪迹,发现他的《望庐山瀑布》就是在秀峰写的。于是,我在庐山首先想去的便是秀峰。
秀峰位于鄱阳湖之滨,庐山南麓,风景清幽,山色秀美。据说古人游的庐山,大多是指此处。
02
天公真是不作美,一早起来就大雾弥漫,后来居然下起了雨。
冒雨穿过“月印龙潭”的山门,走进了秀峰谷、峡、峰、石、瀑、潭、林的重重怀抱,感觉秀峰的“秀”字当之无愧。其中最秀美的潭要数龙潭,它是秀峰二瀑黄岩瀑布和马尾瀑布汇流的终点,一个巨大的“龙”字刻于潭之侧壁。
沿石阶栈道逶迤前行。雨越下越大,空旷无人的山谷里除了雨声,仅剩下脚步声和呼吸声。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,前面哗哗的水声越来越响。我知道瀑布近了,心里开始兴奋地猜测,李白写的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景象。
快到一个转角处时,瀑布声如奔雷,震得人心情激动。走过转角,黄岩瀑布惊现眼前:水柱四射,飞流迎面,衣衫顿时湿透;射击地面,如蛟龙入海,雷声阵阵,语不能闻。
我站在与瀑布近在咫尺的观瀑岩上,十分明显地感觉到岩石在震颤,阵阵水帘扑面而来,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冲下山去,壮观之景难于言表。
03
走在去三叠泉的谷底,整个山谷像被一层厚厚的翠绿前拥后抱。每走一段路,就会恰到好处地出现一座小桥,且桥形各异,从不雷同。站在桥上,左侧是望不到顶的飞瀑流云,右边是一眼看不到底的深潭流水。
雨渐渐小了,风渐渐轻了,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。山变成了墨绿色,溪水更似白练,远处有薄薄的云雾冉冉升腾,时浓时淡,山色时隐时现,好像有位仙人翩然而来,又飘然远去,只留下一幅水墨画。
终于到了三叠泉,没想到这里比黄岩瀑布落差更大。因为下过大雨,三叠泉的水一改往日的轻柔与戏谑,变成直落千里的洪流,呼啸之声震耳欲聋,激起百米高的浪花,即使站在距之几十米远的地方,浑身也被四溅的瀑水湿透全身。而且瀑布有三叠,每一叠都会飞溅浪花,形成水雾,站在底下根本看不见瀑布的顶点。
三叠泉十分壮观、秀美。瀑布下是一汪透亮的绿色潭水,潭中的一块巨石已被冲刷得发亮。水雾随风吹到脸上头发上,清凉异常。山风吹来层层薄雾,更增添了无数朦胧之美——看来,三叠泉可称得上庐山诸景中的珍品。
04
还有什么好去处呢,当然是花径了,就是白居易的草堂。不过,这是后人仿造的。当年,他老人家曾在此写过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的名句。花径的树木花草长得极好,有一棵麦吊云杉,树叶像一串串的麦穗垂下来,很是特别。树上有很大的鸟飞来飞去,叫声特别好听。今年的天气有些怪,花径中种着的好多杜鹃没有盛开,否则该是很好看的。
从花径出来走锦绣谷,本来是可以看到琴湖、天桥、险峰的,但雾实在太大,什么也没看见,只能低着头走路,防着脚下打滑。就这样亦步亦趋,一路走到仙人洞。
仙人洞是一个天然的大石洞,并不深,像是一只右手盖在头顶上。洞里供的是吕洞宾,有人烧香礼拜,全然听不到洞中泉水的滴答声。东边有一座老君庙,有道家进出,只不知是真是假。
05
游兴正浓,时间还充裕。隔天,我再游五老峰、石钟山。
五老峰因五峰耸立,似五个老人并坐而得名。五峰山姿不一,有的像诗人吟咏、武士高歌,有的则像渔翁垂钓、老僧盘坐。其中第三峰最险,第四峰最高。李白诗云“庐山东南五老峰,青天削出金芙蓉”,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。
清晨,山里的空气清新,一根根嫩绿的竹笋破土而出。野花盛开在深山峡谷之中,青松伫立于悬崖峭壁之巅。在五老峰的第三峰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,上面刻着“天地壮观”四个大字,有人说那是女娲补天时掉下来的碎石,我则以为是绛株仙子。
爬到第五峰时,放眼远望,庐山全景尽收眼底。南面是满山粉紫色的野花,北面远处的鄱阳湖好似仙海。可还没等我将眼前仙境般的景色摄入镜头,顷刻间,云雾升腾,似一股仙气飘来,周围的一切时隐时现,漫山缤纷的色彩在云弥雾绕中变幻,五老峰更显得神秘莫测,如同置身于太虚幻境,亦梦亦真。
庐山美,旅游更美。去一趟庐山,来回得经过一番长途奔波。但正是这种长途奔波,才能在旅途中一点一滴地将美景烙进记忆中,才能追求到“在路上”的感觉。